當代的大趨勢 – 東方文藝復興
「如果說物理學今天把我們引向一種世界觀…那麼這就是以某種方式返回到2500年以前的起點上。有趣的是, 西方科學沿着螺旋式軌道進化, 發展了一種與東方尖銳對立的世界觀…西方科學又最終克服了這種觀念而返回到早期希臘與東方哲學上來。」
—- 美國知名物理學家卡普拉
回歸東方古代文明
在過去的篇幅我曾指出, 西方文明自中世紀開始強勢地發展及崛起, 成為了主宰全球政治、經濟、價值取向的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西方文明之所以稱霸世界, 並不表示它們是指向生命終極價值的真理,剛好相反, 它們是違返人性和自然的, 看看我們的地球被破壞到何等程度便可知道我所言非虛。美國知名政治學著Samuel P.Huntington在其名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就指出:「西方贏得世界並非靠思想或價值…勝人一籌,因其他文明國家因而歸順者少之又少,而是靠其在運用組織暴力上的優勢。西方人常忘了這個事實,但非西方人無時或忘。」西方文明建基於背離本體的自我主義分裂幻象,是一種唯我獨尊的暴力文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恃強凌弱,要主宰世界甚致控制大自然的傲慢驕橫態度,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下去的唯一結果,必然會導致世界毁滅。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得見的事實,我已在第一章詳細分析過了。
正所謂物極必反,現在人類世界正在興起另一股足以徹底改變西方文明的正面力量,那就是回歸東方古代文明 -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印度的瑜伽、吠檀多思想等的熱切渴求。中國和印度都屬於八大文明古國,他們都以其獨有的文明而在古代發展出超群的國力。就以中國為例,中華文明在唐宋時代確實無論在思想水平、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發明、軍事實力都處於輝煌的階段,可以說比當時的西方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東方古代文明無論是中國的天人合一,或印度梵我一如之哲學思想注重人的謙卑品格,高度重視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對兩者應如何和諧相處有精闢的見解。西方國家已經有無數先知先覺的人,包括很多高級知識份子都看見東方古代文明對恢復世界秩序的重要價值,並已一早改變人生的方向,向著這些文明指示的方向修練心性,甚致發展出以這些文明為基礎的事業及全新經濟體系。阿諾諾德•約瑟夫•湯因比教授(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被各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因為中國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將引領人人類走出迷途和苦難,走向和平安定的康莊大道。他更認為以中華文化為主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將是人類未來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一九八八年一月,七十五位諾貝爾得獎人在巴黎開會結束時就宣言:「如果人類要在廿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新加坡是近年來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國家,儒家文化在他們的教育系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新加坡政府已一早看見西方文化侵蝕的問題,並堅定不移地維繫儒家文化和價值觀,致於香港政府在這方面可謂乏善足陳,非常落後。另外,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哈格林博士(Dr. John Heiglan) 領導全球頂尖科學家透過全球科學家和平聯盟(Gobal Union of Scientists for Peace) 一起研究結合當代科學和東方靈性遺產,致力推動世界和平。這些例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它們顯示了人類文明已一早向著全新的方向發展。
東方古代文明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和推崇,原因是它們都是植根於本體的文明,本體就是終極的真理,所以雖然這些文明都因為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而具有不同的內容,可是它們卻能夠同時展現出足以觸動人類心靈的真善美感。另外,上世紀量子物理學、相對論、超弦理論、形態共鳴理論等的發展徹底地打破了西方文明一直依靠的純線性機械控制式的牛頓物理學世界觀,西方先進學者發現東方幾千年前的靈性智慧竟然與現代科學對於存在的結論不謀而合,因此洞見宇宙的真理其實已一早隱藏在東方古代聖人曾開示的各類經典之中,在過去的篇幅我已把其中一些節錄出來。
歷史的發展總是螺旋形向上的循環,人類若能根據這個方向順利地走下去,再結合西方的先進科學成果,必然會發展出比古代及現代更高更輝煌的文明,這是回歸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地球將會成為宇宙中其中一個統合的高意識次元星球,著名美國科學史家薩頓教授關於這方面在<<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就說過: 「人類的統一包括東方和西方。它就像一個人的兩種精神狀態,代表了人類經驗的兩個基本而又互補的方面。」東西方的有機結合所產生的新文明,能夠為人與人乃致萬物及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帶來更尊重及和諧的詮釋,這是地球唯一能夠被拯救過來的方向。
東方古代的典籍是活出本體意識的指南
本體意識如何能夠拯救世界?讓我們來看看東方古代文明的典籍,它們就是活出本體意識的指南。儒家經典<<禮記>>有云:「禮者,人道之極也。」意思是禮是人道的極點。所謂禮就是倫理道德,當一個人與天道契合,亦即是放下對自我的認同,回歸眾生本是一體的本體意識,他的行為便符合倫理道德。<<禮運>>明確地解釋這個意思:「禮者必本于太一(禮必定是由太一而來的)。」「太一」指的就是道、太極…或統稱本體。至於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經>>中則云:「道生之,德畜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這段話翻釋做現代語言,就是宇宙萬物都是由道化生出來,而由德來畜養,所以萬物都尊重道,貴重德。萬物本是一體同源,無分彼此,情同手足,因此一個回歸本體(得道)之人,絕對不會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做出損人利已的事情,行事為人必定能自然地表現出光明德性,處處懂得尊重別人。明朝儒家學者王陽明在<<大學問>>中曾對回歸本體的真人作出這樣透徹的描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因此,道是本體,德和禮都是道的功用,就好像一盞油燈,燈座是體,燈的光明是照亮漆黑的功用一樣。這裡所說的德和禮就是我在較早篇幅描述過的「愛的良知」。王陽明強調回歸本體意識而實踐道德的過程並不能夠靠意志或聽信某些宗教規條應該這樣做,這些推動自己的理性力量只不過是國王的新衣,本身並不能帶來生命的徹底轉化。一些宗教信徒表面像是很虔誠,可是一遇上人事問題,自我人格的邪迷虛偽我慢醜態便原形畢露,這些人大多活在頭腦的層次,並沒有真正體會過及活在本體意識。
回歸本體意識必須像王陽明在<<傳習錄>>所說:「須於心體上用功。」這與禪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壇經>>所說:「迷人口說,智者心行。」是非常相近的意思。一個下定決心修道的人,他的境界並不在於外在形式的實現,最重要的還是要在道中成就自己的人格,要有一個能夠真誠地反省自己過失的心,一個能夠無時無刻觀照自己是否被自我主宰,並全力以赴超越他們的覺醒心,一個願意承擔起生命成長責任的真心,頓悟人生一切成敗禍福、恩怨情仇皆由本心而生起,證入與萬法同體的自性法眼,從而去盡生命與本體之間的人格阻隔,打通所有障礙,直到徹底清除一切煩惱痛苦為止,這就是英雄之旅,他要對付的最大敵人其實是自己,這是非大仁大勇大智者所不能為也。要擺脫人世間一切的痛苦,甚致要拯救活在無邊痛苦的眾生,就不得不立下如此堅強的決心。
活出本體意識就是與道同行。現代人類被世界誤導,錯誤地執著了假我的有形身驅、扭曲的思維成見、放蹤的愛欲及自我利益作為生命安立的對象,原本純真的生命與本體割裂,終生活在如地獄般的折磨中,繁華都市及網上世界如洪水猛獸般的感官刺激,不斷加強人類追求外物的無意識衝動,每個人自出生以來,內心原本都像湖水一樣平靜,可是資本主義社會攪亂了人心,使人在成長過程逐漸脫離了自然的本性。人類早已失常, 生命的課題大多圍繞金錢、性、權力、名聲…等生命以外的東西,當你的腦海充滿了這些你所不是的東西,你就再不是自己了,就算你贏盡它們,你卻輸掉了自己,這些東西無法帶給你自由,一旦你對它們上了癮,你便會失去自己的靈魂,變成為被別人控制的殭屍,現代社會很多人抵受不住種種誘惑而逐物不返,以致毁掉一生,都是因為被迷惑而沒有好好把持正道。
莊子在<<庚桑楚>>清楚地說明了造成人心混亂的原因,主要是利欲和情欲:「貴富顯嚴名利六者, 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被這兩種欲望牽著走的後果,就是「 勃志」(錯亂意志) 、「謬心 」(束縛心靈) 、「累德」(負累德性) 、「塞道」(阻塞了道)。人一旦被外物迷惑,失去定力,貪念、妄想、煩惱便會生起,維持生命正常功能的內氣便會變得混亂,用道家的說法,元神(無思無念的狀態,能吸收天地宇宙之正氣)被識神擾亂了,人開始思慮不安,變得陰陽怪氣,身心衰敗,命運就會變壞,災禍很快便會降臨。莊子認為,要返璞歸真,就必須首先看破它們的虛妄,擺脫這些欲望,衝破它們的勞役,回歸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自然本性,,所謂「 無思無慮始知道」<<知北游>>,「無為而才自然矣」<<田子方>>。
道家的觀點
當代人類的心靈是違返自然的,大多被物質世界的殘酷現實問題困擾,空虛苦悶、憂慮暴躁、欲火刺熱、充滿機心、鉤心鬥角、你虞我詐…已成為普遍的扭曲畸形心理狀態。馬克思稱之為「異化」(alienation) 。故名思義,異化的人已經失去正常的人應有的品質,這就是老子所說「無道」,或者古人說「亡其宅」(not at home)的狀態,意思即是被物欲橫流及道德淪亡的漩渦冲致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心靈沒有依靠,精神沒有寄托,就像無殼蝸牛一樣,偏離了正道的心在進退失據之下又常漠視天意,違返愛的良知,逆天而行,造成災難禍患卻不懂反省,還把所有責任推卸給別人,人墮落到這種地步,可不悲哉?道家否定對物欲的追求,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譯文: 五種顏色讓人眼花撩亂;五種音調讓人聽覺失靈;五種滋味讓人口不辨味;縱情于狩獵作樂,讓人內心發狂;稀有的貨品,讓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只求飽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重視內在的滿足。) (<<道德經>>第十二章),強調恬靜無為的精神世界,嚮往純樸自然的生活,把生命還原到沒有思慮的元神(即是嬰兒的初生狀態),以恬養天年,最终要超越現實一切樊籬,到達「無何有之鄉」的逍遙自在境界。
老子認為,修道以「致虛極, 守靜篤。」為本,前句意思是把自我的私欲雜念完全放下,證入廣濶的虛空,後句是進入甚深的寧靜,一念不起,没有任何干擾煩惱,一切順其自然,能夠修練到這個地步,便是與道同行了。因此,道家提倡修煉內丹和靜坐,此即謂丹道之學,即透過靜坐入道(進入生生不息的本體,道家稱之為玄空造化場),在個體與宇宙合而為一之下,使身體透過不同的「竅」吸收造化養育萬物的氣,與人體內氣混化,以本體為製藥工廠,自然地生成治病補虧損的大藥(即陽氣) ,從而回復到年青時的健康狀態,即返老還童,達致長生不老。內丹修煉是高級的氣功,製造出來的天然藥物帶來的療效甚致西醫的化藥物亦無法相比,可以治例如癌症之類的大病。修煉丹道同時又可以提升人格,開發超常智能,從本體接收一般人無法得知的訊息,甚致知悉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脫離一切痛苦。從現實層面來說,這些超常訊息是可以幫助在商業世界達致成功的,被喻為當代最偉大的企業家前蘋果電腦行政總裁喬布斯雖然不是修道家內丹,但他有很多年的坐禪經驗。他就是透過坐禪開發出的兩種超常智能-直覺和創意推出了極端成功的產品。丹道之學博大精深,總旨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它以道家無為做基礎,然而在陰中亦具有陽性的主動,要奪天地造化之功,扮演主宰生命的積極角色。道家的修心養性方法能夠建立高品質的身心靈質素生活,甚致能夠創造物質上的成功,它對煩燥不安的當代人類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老子在<<道德經>>進一步描述一個得道之人的德行,及與大自然及萬物之間應如何共同創造生命及相處,以下這段經文非常重要:「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就是能生萬法的本体,所以萬法皆道生出來,但這只不過是一種潛在的勢能(potential energy),要事物成形,必須要配合「德」來培養它,即所谓「德畜之」。 「德」 就是愛的良知,萬物雖各具形相,看似分離獨立,然卻本是一體,故用德對待之,就是對自己好。例如父母生下了小孩,他只是一張白紙,一個準備任他們雕琢的原始物料。要這個小孩將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献有成就的人,就需要父母從少透過德行養育他,教他正確的倫理道德,孩子將來也會對自己好。可是看看現代很多不成熟的為人父母者,漠視、壓迫、放縱、傷害甚致侮辱子女,沒有愛的良知的對待,他們長大後又如何做一個有建樹的人呢? 到了子女不孝順,父母又反過來抱怨他們,其實只是因果業力,自作自受而已。建立一份事業亦是一樣,要發展某一盤生意並不是來自個人,而是在時空因緣業力牽引之下,本體呈現給個人的一個意念,亦同樣是一種潛在能量。把這個意念彰顯成為事實的過程, 創業者必須用心對待顧客、員工和所有相關的事物,處處體貼入微,服務周到,就像用心種植花朶一樣, 當他們感受到你的真心誠意, 生意便自然會發展起來。「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都是同一個意思(「亭」是亭亭玉立之意, 「毒」 字古代是治理之意)。
<<道德經>>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事物在逐漸形成之後,便會出現一種形勢,例如事業高速發展,達到大展鴻圖,飛王騰達。用物理學的講法,就是潛在的勢能在時空結構的變化中轉變成動能(Kinetic energy),這四個程序是地區性領域 (local domain) ,即物質世界無中生有的原則。最後一句相當重要,無論是事業或感情發展在「勢」 形成之後,自我往往容易壯大起來而變得傲慢,人格的陰暗面會因此浮現出來,他的魔性會輕視本體而做去種種違返愛的良知的行為:例如不尊重他人、霸權主義、控制別人以滿足自私的欲望等。這是危險的時候,用心栽培而成之勢會被自我破壞,最終提早導致衰敗而落入佛家所說「成、住、壞、空」之另一規律。
美國當年立國之根基獨立宣言:「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具有守護愛的良知的意義,然在其國發展到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之時,便變成霸權主義,入侵伊斯蘭世界,干涉亞洲政治,因私利擾亂整個世界金融系统,天真無知地以為憑軍事科技力量就可以稱霸全球,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最終導致恐佈主義襲擊、經濟長期衰退,國力大不如前,現在還不知悔改。老子因此強調「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在順境得勢之時,人更加要小心警惕,以修道為最重要的工作,這樣便可以明哲保身,把福報一直延續下去。
世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無不跟從這種自然規律。得道之人就是恢復自身本來面目,亦即是宇宙人,他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輔助自然,生起萬物,不會自恃功勞而自大傲慢,不會把任何東西據為己有,不會企圖人為地主宰一切,他完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這樣符合自然規律的德行就是最高德行,稱為玄德。看看現在世界所謂「先進文明」的西方國家怎樣對待自然? 他們自認聰明,胡亂地用科學擾亂自然的秩序: 基因改造食物、破壞熱帶雨林、虐待殘殺性畜、無休止的工業生產及然油排放導致全球暖化…海嘯、颶風、暴雨、嚴寒、酷暑、龍捲風、乾旱、地震等自然災禍越來越嚴重,這些不尊重自然的惡行果報,都是因為人類在傲慢自大的心理作崇下,破壞了愛的良知而導致自然失去了平衡。人類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無法與它分割,可是無知的人類卻墮進了與自身以外的一切二元對立的幻覺,因此總在妄想要千方百計控制它和勝過它以符合自己的利益,以及突顯自己的優越地位。世界目前的面貌正是人類邪惡心識的顯現,人類不尊重大自然,在因果循環的規律下,大自然亦不會尊重人類。要回復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人類必須要從根本著手,放棄對自我的認同,刻除多餘的私欲,覺醒自己與萬物本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就能夠效法老子的自然之道,在處理人和大自然、人和人乃致與萬物之間的關係的時候,更容易達到人天和諧、太平和合的境界,人到了這種境界已不再被異化,而是變成能夠活出真正人類本質的真人。
道家是一種自然主義,屬於中國文化之中一股陰柔的力量,它就像柔須劑一樣,的確可以洗滌當代人類污染了的心靈,使人們在紛擾雜亂的社會中仍然能夠保持純潔寧靜,幫助修正生命,使人重新走在「道」的路上。道家可以說是時代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戰禍不斷,當時人民的生活相當沉重痛苦,要找出生命安立之所,哲學家唯有脱離使人傷感痛絕的紅塵俗世,在無限廣濶的大自然本體之中,尋找使心靈得以解脫的消遙快樂靈藥。道家的超脱哲學的確為深受社會勞役的當代人類所嚮往,然而,時移世易,當代人類世界與古代並不盡同,在逍遙灑脫之餘,人們還是要面對全球一體化帶來的劇烈競爭及急速的變化,在隨遇而安的同時,人們還是要解決現實的經濟壓力問題。一種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意識形態是必須的,這方面屬於人文主義的儒家思想便能剛好填補空檔。
儒家的觀點
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發生過舉足輕重的重大影響,是中國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曾在多數的歷史皇朝作為官方指導人民的思想,並帶領中華文明發展出光輝燦爛的成就。可是五四運動及文革把儒家很多寶貴遺產打破,它亦受到了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不過儒家思想同樣植根於本體,是一種能夠把人類自性中的光明德性引發出來的真理,對於建立個人成功以及一個充滿愛與和平的世界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因此,在歷經重重衝擊浩劫之後,在當代亂世中儒家思想被再次發掘出來,中國政府看見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只一味注重經濟效益的功利心態已嚴重污染了人民的心靈: 毒奶粉、工業原料染過的雞蛋、加入瘦肉精的致癌肉類…種種為利是圖、害人不淺的手法層出不窮,故不得不在近年再次大力推行儒家教育,甚致在人民廣場擺出了孔子像。使我們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是,這次儒家思想不止受到中國本土的重視,而是受到西方最優秀的學者專家的一致推崇,甚致被認為是當代人類得以生存下去的另一重要智慧基礎。
儒家精神與道家一樣,否定人生目標只是一味追名逐利,注重道德價值、對世界的貢献等崇高理想,以及在實踐人生理想的同時強調個人生命自強不息的成長。愛因斯坦曾指出:「看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献甚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譯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反映了儒家的中心思想。儒家經典<<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段古文譯做現代語言就是: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推己及人,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學」的意思是相對于「小人之學」而言的「大人之學」。 這幾句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中心,稱為三綱,它指引了人們正確的人生方向,不是西方資本主義鼓吹的一味要滿足名利上的欲望,而是要建立內在光明正大的的品德,以佛法來說,就是明心見性,以道家來說,就是得道,並且積極地幫助人們走在這條光明大道上。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在於行事為人都以「義」,亦即是品德放在第一位,而小人則以利字當頭,處處先講求自己的利益。南宋名哲學家陸九淵亦曾說:「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為人,而與禽獸草木異焉者也。」(<<陸九淵集>>卷十三)人與禽獸的分別,在於人的內心深處具有仁義道德等光明本性,而禽獸則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擇手段,甚致用盡最卑劣的方法利用和傷害其他同類而沒有半點愧疚。只要我們看看每天報紙上那些駭人聽聞的新聞,為了金錢和情欲,什麼事情也做得出來,便可知道現在很多人已經變成與禽獸一樣,完全失去了人性。我今天就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在學校做行政工作的年青女士,晚上會搖身一變成為妓女,服務對象男性或女性、甚致人數也不區,她還在個人網頁說非常享受這種工作!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是當代人類社會已對資本主義的功利心態盲從附和,把中國幾千年的寶貴聖賢教悔視為「老土」而拋諸腦後,人在沒有正確的原則指引下,再加上傳媒及網上世界的不斷喧染,各種本能欲望便會控制了那個人的行為而做出種種錯誤的行為,最終還是要自己承受惡果。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來說,就是主管那個人道德意識的「超我」(super ego) 失去了作用,而任由主管本能欲望的「本我」(id) 控制自己的行為。當代人類的文明有一部份是要把人訓練成為禽獸的催眠過程,當一個人的意識變成禽獸的意識,他便會像佛法描述的「餓鬼」一樣如饑似渴地要不惜一切尋找外物滿足自己的欲望,最終的獲益者當然就是那些提供這些外物的人。
當代是一個功利、享樂和迷幻主義的時代,人心大多已被污染,變得庸俗細膩,容易執著、崇拜外物而被魔化(demonization) ,現在已甚少人談論人生理想使命,在這種五濁惡世的環境中生存,儒家提出了修煉心性的方向。<<大學>>有云: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做現代語言就是: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列為儒家的八目。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格物」就是對生命中的事物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找出真理;「致知」即做真正明白事理的人,懂得分辨是非黑白,為人行事决不糊塗。佛法指出人的自性原本具有通達一切事理的智慧與本著眾生一體的慈悲,但因背離了本體,活在以感官為主宰自已生命的粗淺意識,常在沒有半點批判懷疑之下全盤接受外物而被迷惑,導致心隨境轉,甚致投射出種種如幻不實的假象,於是被謊言弄得死去活來,流轉於無明的生死大海,執迷不悔,這樣遂使原本光明的本心變為昏暗,有如明鏡染上了厚厚的塵埃。我們要浪子回頭,脫離苦海,重新彰顯光明的德性,儒家指出就必須要在格物致知上用功。內心每起一念,都要加以觀察,是否有違德性,是否合乎正道,是否符合愛的良知,是否認同了外物,是否有被自我的邪迷心污染…此即為「格物」,亦有格鬥物欲之意,看破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虛妄,徹底斷除對它們的貪戀,當下即知本心,與宇宙本體契合, 言行心念皆安立於正道,一身不可侵犯之正氣,如是自覺與終極的真理力量同在,外在顯示為大丈夫之相,具足智慧、仁慈與勇氣,做到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亦即是「致知」。如此觀之,人生實在是一個戰勝自己的過程,只有意志最堅強和內心最清明的人才能夠把持正道,不被外物迷惑,成就偉大的事業。「誠意」就是要意念真誠,表裡如一,不虛偽,不自欺欺人。「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靈,消除邪惡之心。「修身」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言行培養好, 這樣就能夠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可以太平,這些結果就是意識回歸本體之後對世界產生的正面作用。
三綱領與八條目又可稱為內聖外王之學,儒家行者內心是一位聖者,外在表現出王者的風範,建立豐功偉蹟。聖人光明正大,這是內心的境界,再以王者的社會角色顯示出來,這是宇宙最高的精神力量,於生命的內在與外在的不同面向的體現。儒家與資本主義最不同之處,在於並不以經濟效益放在人生價值最重要的位置,而是更加注重道德價值和人生理想,<<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清晰地指出人生的目的是要把上天(即本體)給予的天賦充份發揮,以內在無限的精神力量統攝生命,把來自本體的創造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這個過程再以道德管轄自己的心念行為,所謂厚德載物,這樣反而有機會達致豐盛的物質成果,然後再運用這些資源進一步幫助世界。 由於本心與正道契合,生命有了終極的依靠,內心便會感到充實和有意義,無論遇到任何逆境障礙也不會動搖意志,人生走在光明的大道上,便不會容易被金錢外物誘惑和奴役,個人的尊嚴及自由亦因此得以建立。
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它強調人之生而為人,應該積極向上,奮發圖強,在有生之年,發揮個人的創造潛能以彰顯生命的意義。蘋果電腦前主席喬布斯曾說:「活著就是要改變世界!」,他的人生價值頗具儒家的精神。然而,每個人的生命雖來自無限的本體,卻無法避免以有限的形相出現於相對世界,天生受著各種內在和外在環境條件的限制,有時候在主觀努力之餘,少不免會感到成就未能完全達到心中的期待,就像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八年,歷盡艱辛,欲把其哲學傳遍天下,卻不為諸國接受,更被人圍攻及絕糧,於是退而求其次,從事教學工作(即相當於今時今日的培訓工作) ,他並沒有抱怨命運,沒有怪責上天,這就是道家順其自然與隨遇而安的態度。道家可以幫助我們在逆境中調適心理上的落差,使心能夠安於現狀。儒家與道家一剛一柔,一陽一陰的互補配合,正好幫助我們進退自如,活出自然的規律,恰如其份地演好生命這場大戲。
儒家思想不單止對個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對於人應該怎樣理解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亦能夠提供一個更符合道的生態平衡哲學觀,這對於保護地球免受西方工業文明摧殘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北宋大儒張載提出了著名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語錄>>),此四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充份表達出儒者的胸襟與宏願,為後世儒者樹立了當仁不讓的偉大奉獻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追求。「為天地立心」就是當前最能夠拯救地球,回復生態平衡的哲學觀,讓我們來了解此句的意思。
儒家經典《易傳》中有一個關於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所謂頂天立地,天、地、人合而成為一個整體。故「天地」是指整個自然界,當然亦包括家庭、社會、國家等各種大小不同的系統。前文曾指出人與自然之間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並不是機械式的運作,它是一個充滿活力、生生不息、持續變動的有機體, 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天地」有養育萬物的功能,失去它的滋養人類就無法生存下去。「為天地立心」指的就是帶著謙卑尊敬的心看待這個整體,就像對待父母一樣,在每天生活工作的同時小心照顧保護它,放棄西方要「征服自然」的幼稚狂妄思想,做好人類作為上天給予管理大地的責任。另一方面,亦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義禮孝為本的倫理道德,讓愛的良知充份體現在這個整體的每一部份,這就是中國天人合一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可以為人與人之間以及與大自然之間建立和諧完滿的關係,世界亦因此可望達到和平。
在過去的章節,我嘗試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時空維度、存在之實相以及人格心理學各方面探討當代整體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成因與及可行的出路。由於篇幅及本人學識有限,未能作更深入及更廣泛的探討。然而透過這些粗淺的分析討論可以得知,當代人類正面對生存的危機,主要的原因在於認同了分裂的自我的幻相而背離了一體的本來而目。雖然世界現正處於混亂的狀態,可是物極必反,危中有機,現在亦是人類打破自我枷鎖的桎梏,自覺存在的真正本質,充份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成就真正自由的年代。當人類回歸本體意識,再配合東西方文明的交會融合,地球的文明將會提昇到一個過去從來沒有到達的極高層次,新人類將會守護著這個美麗的藍色星球,人與人以及與自然之間將和平共處,地球將會自生以來成為宇宙中一個充滿愛、和諧以及統一的大同世界。
相關網頁:
1. 北大:呼喚21世紀東方「文藝復興」
2.「中國應有新文藝復興!」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百年期待
Category: Newsletter
Tags: newsletter
Copyright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 整合靈性心理學培訓學院
Purpose Theme by Organic Themes · WordPress Hosting · RSS Feed · Log in